自去年底ChatGPT一鳴驚人,成為人人討論的話題之后,國內有數十家企業先后推出大模型。隨著8月31日以文心一言為代表的首批大模型產品通過備案,國產大模型正式面向大眾。
顯而易見的是,先入場的企業有很大的先發優勢。比如,百度已經在“芯片層、框架層、模型層、應用層”四個層面均有領先產品,研發出昆侖芯片、推出了飛槳深度學習平臺、文心大模型及相關應用。
目前,飛槳深度學習平臺已有800萬開發者,服務22萬家企事業單位,開發者基于飛槳創建了80萬個模型。8月16日的WAVE SUMMIT深度學習開發者大會上,百度又正式推出星河大模型社區,目前已經積累超300個大模型創意應用。文心大模型也已大規模應用于搜索、信息流、智能音箱等互聯網產品。
而首批向公眾開放的大模型產品,也會在用戶拉新方面占據一定先發優勢,作為作為率先向社會公眾開放的8家大模型產品之一,文心一言發布當天便登頂蘋果商店免費榜榜首,也成為了首個登頂的中文AI原生應用。
同時,隨著To C落地場景的開放,大模型產品在商業化想象空間上也進一步被放大。麥肯錫在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經濟潛力:下一波生產力浪潮》報告中大膽預測,如果將分析的63種生成式AI應用于各行各業,將為全球經濟每年帶來2.6萬億-4.4萬億美元的增長。
不過,在大模型如火如荼的背后,站穩腳跟并不容易。
以研發為例,根據公開數據,百度近十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。2022年百度核心研發費用214.16億元,占百度核心收入比例達到22.4%。2021年,百度總體研發投入強度為20.03%,位列民營企業500強第二。2020年,百度研發投入強度達18.22%,位列民營企業500強第一。
而在技術上,百度除了長期all in AI,踏準了每一個時間節點之外,也是國內唯一在“芯片層、框架層、模型層、應用層”四層都有布局并且有領先產品的企業。
如今,雖然國產大模型大戰剛剛拉開序幕,但各家相互間已經拉開一些差距,調研機構IDC發布的《AI大模型技術能力評估報告2023》顯示,文心大模型3.5在算法、生態、服務能力等12項指標中獲得7項滿分,綜合評分、算法模型、行業覆蓋均為第一。